English

莫让青春早凋零

家庭教育的失当,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00-11-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胡红宇 我有话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绝大多数都与家庭有或多或少的直接联系。

家庭内部力量失衡

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残缺家庭,父母长期不和的“吵闹”家庭,父母离异的破裂家庭,父母双方长期分居的松散家庭。这些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研究表明:家庭自然结构受到任何形式的破坏和损伤,都会对青少年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刺激和伤害。在上述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绝大多数不是缺少父爱,就是缺乏母爱。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心理必然是不健全的,严重的表现为:或性情暴虐,桀傲不驯,或孤独自卑、自暴自弃,或厌世嫉俗,冷眼对世,玩世不恭,有这些心态的孩子,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据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专家康树华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据对上海市两所工读学校抽取的272人,对少年管教所抽取的311人为样本的调查统计表明,在工读学校的和少年管教所的583名少年中,有280人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中,占48%。而对普通中学抽取的316名学生为样本的调查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健康家庭的只有59人,占18.67%。另外,由于多种原因,生活在内部力量失衡家庭中的孩子失学率较高。据教育部门统计,在残缺家庭、破裂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失学率是普通家庭孩子失学率的9倍之多。

家庭教育失当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态度决定着青少年成长的命运。家庭教育失当为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埋下了一个个隐患。家庭教育失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溺爱教育型。这类家庭,家长生怕孩子有任何物质上的缺乏和精神上的委屈,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不加区分,尽量满足。长此下来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他们常常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别人,在学校和社会惟我独尊,经常干出出格的事情,严重的就构成了犯罪。如16岁的李某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家里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事事都顺从于他。开学那天,因与同桌争座位发生争吵、厮打,李某即操起椅子将同桌打成重伤。

粗暴教育型。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仍停留在封建式的“打骂”教育上,恪守“打是亲,骂是爱”的封建教育信条,动辄就对孩子打骂,以体罚代替教育,其结果往往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这种教育方法在农村表现得较为突出,也比较普遍。它极易使孩子形成畸形性格,出现两极分化:一是有的孩子在家长的长期打骂中逐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报复家长的心态,有的干脆离家出走。二是孩子因家长的频繁打骂,变得性格怯懦,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易受制于人,被人所利用。这些不良性格为孩子的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埋下伏笔。据笔者对我院5年来审结的176名少年罪犯的调查表明:因离家出走走上犯罪道路的4人,因受坏人利用,被胁迫走上犯罪道路的14人,因逃避家长的粗暴教育,有家不想归,却与社会上不法之徒混得火热,走上犯罪道路的4人。

放任教育型。这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有的家长为挣钱奔波,或为了自己享乐而放弃家庭责任,无暇照顾孩子,平时教育仅限于孩子出问题时简单应付了事,事后不闻不问。在这种任其自由发展的环境下,孩子易接受不良行为影响,先是干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在长时间得不到管教时,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就不足为奇。目前,随着打工族队伍的壮大,有些夫妇双双外出,农村留守孩儿增多,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健康成长不能保障。这是一个危险的现象,很可能成为将来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有的家长长期不和,双方都无法摆脱婚姻的痛苦,都无心教育孩子。三是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干点坏事是因其不懂事、顽皮,长大后自然就好了,从而疏于对孩子不轨行为的纠正。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反而干出更严重的事情,构成犯罪行为。

身教错误型。家长的不良习惯和不道德及违法行为往往成为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潜在原因。如家长嗜赌、嗜黄而导致子女性犯罪、盗窃犯罪的并不鲜见。据一份青少年犯罪资料显示,因直接受父母不良行为影响而走上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的6%左右。

对家庭来说,没有任何损失比毁掉一个孩子更大。家庭要把教育孩子,关心孩子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家长应当以自己遵纪守法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家长应当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并注意在教育方法上多下功夫,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生活,教育他们学习法律知识,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再者,要多方配合学校,通过日常教育,使孩子崇尚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使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精神,使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使无私奉献、廉洁刚正的品格成为青少年追求和向往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能为青少年树起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另外,最重要的是每个家庭要高度重视巩固家庭结构,改善家庭关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协调、融洽的家庭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